壽柏泉,壽衛東,孟昭業,楊震,張森林 (1.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口腔領面外科,南京210002; 2.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總結平陽霉素(PYM)瘤內注射治療口腔領面部各種血管瘤的療效。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用PYM注射治療口腔頜面部海綿狀、草莓狀和混合性等血管瘤785例(996個瘤體),男性310例,女性475例,男女之比為1:1.53,年齡1個月-65歲。7-10天注射1次,3-5次為一個療程。結果經6個月~10年隨訪,治愈和基本治愈率為85.73%,好轉11.59%,總有效率為97.32%。按瘤體個數統計,海綿狀草莓狀和混合性血管瘤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分別為90.76%.87.35%、80.15%。葡萄酒色班的基本治愈率只有15.38%。結論PYM治療海綿狀草莓狀和混合性血管瘤療效高,療程短,是一種簡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平陽霉素;海綿狀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 0引言 1992年1月到2002年1月,作者用平陽霉素(Pingangmycin),以下簡稱PYM)瘤內注射治療口腔頜面等部位各種類型的血管瘤850例,其中隨訪資料完整的785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785例,男310例,女性475例,男女之比為1.53: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65歲,其中6歲以內384例,占48.92%。血管瘤類型:海綿狀298例(37.96%),草莓狀247例(31.47%),混合性215例(27.39%),葡萄酒色斑25例(3.18%)。本組多發性血管141例(17.96%),單發644例(82.04%),共有瘤體996個。發生在頜面部536例(顴顳部166、眼眶部158、腮腺區110、面頰部102),占68.28%;口腔內249例(唇部79、舌75、頰黏膜56、腭咽部39),占31.72%。瘤體范圍:最小0.5cmx1cm,最大8cmx13cm。 2治療方法 患者行胸透和血常規檢查。結果正常者可給予治療。首先肌注地塞米松Dexamehthasonum,DXM)2mg~5mg,3~5min后,根據病變部位、瘤體大小、患者年齡,酌情注射含PYM的0.5~1%普魯卡因藥液1~5ml(含PYM1.6mg-8mg)。草莓狀和混合性血管瘤用5號針,從瘤體周邊注藥,不宜從中央開始;海綿狀血管瘤應穿刺瘤體,抽出回血后再注射:位于眼瞼唇紅及表淺的瘤體,每次注射藥量不宜超過3mg,藥液濃度以≤1:1為宜,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小面積皮表淺的毛細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注射到瘤體表面稍變蒼白即可,針孔用消毒棉球按壓2~3min,,以防藥液外濫和出血。注藥后1-2天局部腫脹,無需特殊處理。瘤體較大者可分點注射,注射1次未能消退者,每隔7~10天可重復注射,3~5次為一療程。PYM總量一般不超過40mg。 3療效標準和結果 3.1療效標準 治愈:注射治療后瘤體完全消失,皮色或黏膜色澤較正常,無功能障礙,經隨訪無復發。 基本治愈:瘤體基本消失,皮色接近正?;蜉p度色素沉著,無功能障礙,但外觀尚欠對稱,需觀察者。 好轉:瘤體縮小一半以上,但不能完全消失,需用其他方法治療或需手術整形者。 無效:注射3~5次瘤體縮小不到1/2者。 3.2治療結果經6個月~10年隨訪,治愈381例(48.54%),基本治愈292例(37.19%),好轉91例(11.59%),無效21例(2.68%)。按瘤體個數統計,不同類型血管瘤的療效詳見附圖。 4討論 4.1血管瘤的分類血管瘤按病理分類,一般分為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毛細血管瘤(capi-laryhemangioma)和兩者兼有的混合性血管瘤(mixedhemangioma)。1982年Mulliken根據各類血管瘤的臨床表現和血管內皮的病理特征,歸納為兩類:一類為真性血管瘤(hemangioma),我國傳統分類中的草莓狀血管瘤(strawberryhemangioma)和混合性血管瘤屬此類。其特點是病變多在出生后1個月內出現,生長迅速,1歲左右可望停止生長,有的可逐漸消退。但根據我們的觀察,頜面部血管瘤很少退化,故必須早治。另一類為血管畸形(vascularmalformation),包括海綿狀血管瘤、葡萄酒色斑和蔓狀血管瘤,多在出生時發現,不會自行退化。血管瘤雖為良性病變,但破壞面容;或侵犯眼、鼻、口腔外耳道及會陰部等重要結構,影響器官功能;有的并發出血、感染和潰瘍,所以應早期積極治療。 4.2PYM治療血管瘤的機理及其療效應用抗癌藥物治療血管瘤,60年代和80年代國外已有個案報告。PYM是天津太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廣譜抗癌抗生素,對血管內皮細胞有抑制作用,可靜注、肌注、瘤內注射和動脈內注射,不良反應小。血管瘤是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所致。草莓狀和混合性血管瘤仍具有幼稚胚胎血管內皮的特征,瘤體內注射PYM可迅速抑制內皮細胞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本組草莓狀和混合性血管瘤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分別為87.53%和80.15%;除混合性血管瘤有2例無效外,總有效率為99.25%。 海綿狀血管瘤內有許多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竇,PYM注人后易在局部積聚高濃度藥物,可破壞血竇內皮,使瘤體硬化、萎縮而治愈。本組海綿狀血管瘤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可達90.76%,比作者(1996)用魚肝油酸鈉相對大劑量治療頜面部海綿狀血管瘤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89.27%略高;而且無明顯腫痛反應,適用于舌根、口底和腭咽部血管瘤的治療。 蔓狀血管瘤存在較多的微小動靜脈瘺,PYM注人后很快分布于全身,故難以奏效。葡萄酒色斑為真皮淺層毛細血管和微小靜脈異常擴張所致,PYM注射過深或量過少,起不到作用,注射過淺或量過多又易導致小瘡形成,遺留瘢痕療效差。故上述兩種血管瘤不宜采用PYM治療。 4.3治療的副反應本組發熱反應25例,體溫38C-39C,-般在1天內恢復正常,無需特殊處理;食欲不振28例;局部破潰31例,除1例下肢混合性血管壞死,潰瘍不愈,用皮瓣修復治愈外,其余30例經抗炎、換藥治愈,這與藥液注人過多過淺有關;過敏性休克1例,經搶救治愈。文獻報道,使用PYM有48.78%可出現發熱反應。本組發熱反應只有3.18%,這與用PYM時先肌注DXM有關。因為PYM的發熱是由于它能激發機體內熱原的釋放,而DXM在體外實驗中證明它能抑制內源性致熱源的釋放。注射PYM之前,先肌注DXM,還可防治過敏反應。 PYM的另一副反應是角化增厚和組織纖維化,這也是治療血管瘤所需要的作用。本組有效病例中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角化增厚和瘤體纖維化現象。有資料證明PYM用到160mg以上可能使肺纖維化,但很少見,多發于老年患者。本組治療量遠遠小于此量,隨訪3年以上的病例中未見肺纖維化病變。 4.4PYM治療血管瘤的優點PYM無免疫抑制作用,幾乎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故適用于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同時作者所用劑量一般為2~8mg,總量為8~40mg,其最大量也不超過成人總量(240mg)的1/6。所以是安全的。此法治療血管瘤方法簡便,療效確切;注射得當,瘤體逐漸萎縮,不發生壞死,可不留瘢痕,外形滿意,符合醫學美容要求。作者認為,PYM治療真性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具有療程短,副作用小等優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