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宏,趙怡芳,李祖兵,張文峰(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武漢430079) [摘要] 目的 觀察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副反應,探討其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材料與方法 用平陽霉素或平陽霉素聯合其他方法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在治療前后作血常規及胸片檢查,治療期間觀察局部及全身反應。 結果 發生可逆性副反應46例(9.85%),主要為發熱、局部潰瘍、惡心嘔吐、過敏,除局部潰瘍外,其他副反應與用藥量無關。不可逆性副反應8例(1.71%),主要是肺纖維化、張口受限、局部組織凹陷、色素沉著,其療程均較長,與用藥劑量相對較大有關。 結論 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可發生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副反應,不可逆性副反應可能與用藥總量有關。 [關鍵詞]平陽霉素;血管瘤;血管畸形;副反應 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其療效確切,文獻對其副反應的報告不多見。作者自1998.1~2001.12間,用平陽霉素或以平陽霉素輔以其他藥物或方法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在治療中或治療后觀察到一些平陽霉素的副反應,其中有的可能危及生命或是嚴重的不可逆性副反應,值得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現報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467例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血管瘤193例,靜脈畸形239例,血管淋巴管畸形35例,男性201例,女性266例;最小年齡6月,最大年齡71歲;病變范圍最小1cmx1cmx1cm,最大12cmx10cmX7cm;口腔面頸部423例,四肢軀干部34例。 1.2治療方法 單獨應用平陽霉素病變內注射者138例;采用平陽霉素局部注射、魚肝油油酸鈉局部注射,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Nd:YGA激光手術等綜合措施者329例。應用平陽霉素利多卡因因溶劑者381例,應用平陽霉素碘化油乳劑者86例。每次注射平陽霉素最小劑量3mg,最大劑量16mg;總量最小8mg,最大56mg;多次注射者間隔時間最短7d,最長3月。 治療前后查血常規、胸透或胸片,治療中、治療后觀察全身或局部副反應。 2:結果 在用平陽霉素治療的467例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觀察到各類副反應54例,發生率11.56%。其中可逆性副反應46例,占全部病例的9.85%,占全部副反應的85.19%。這些副反應分別為:發熱33例,其中32例體溫在38.5C以下,另1例注射平陽霉素后約1h體溫高達39.1C。惡心嘔吐1例。局部潰瘍9例,8例發生于口腔黏膜,1例發生于皮膚;按病變性質分,發生于血管瘤者6例,發生于靜脈畸形者3例;最小潰瘍面0.3cmx0.3cm,最大潰瘍面1.0cmx0.8cm。平陽霉素過敏3例,其中1例表現為皮膚散在紅色小丘疹及瘙癢;2例表現為過敏性休克。 不可逆性副反應8例,占全部病例的1.71%,占全部副反應的14.81%,這些副反應分別為:輕度張口受限3例,不同程度的肺纖維化3例,色素沉著1例,局部軟組織凹陷1例。 所有病人治療前后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均無明顯改變。 3:討論 自20世紀90年代初,臨床應用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以來,平陽霉素對血管病變的治療效果已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肯定,文獻報告較多。在這些文獻中,關于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病變的副反應的報告較少,作者近幾年在臨床應用平陽霉素或以平陽霉素結合其他藥物或方法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觀察到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發生的一些副反應,有一些甚至是嚴重的副反應,應該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3.1發熱是注射平陽霉素后最常見的副反應,文獻報告其發生率為5%~40%,本組病例發生率約7.1%(33/467),大多為低熱,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體溫可在24h之內自行恢復。本組資料中1例治療后高熱患者經靜脈輸液、滴注地塞米松10mg后恢復正常。平陽霉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不多,Tanigaw'曾報告用平陽霉素治療淋巴管瘤有2例出現嘔吐、腹瀉,本文中1例用藥后惡心嘔吐,反應較輕,經口服VitB6后好轉。局部潰瘍的發生率僅次于注射后發熱,發生率約2%(9/467),潰瘍的發生與病變的性質有關,血管瘤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活躍,細胞呈團塊狀排列,血管管腔小或無管腔,注射時難以將藥物注射到管腔內,大多注射在管腔外組織間,局部藥物農度高,易造成注射部位組織壞死;而靜脈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呈單層扁平狀排列,管腔較大,并有血竇形成,其內充滿靜脈血液,藥物注人其內后,藥物濃度很快降低,并隨血液流動而減少,因而較少發生潰瘍。其次,與病變部位有關,口腔黏膜的病變位置表淺,因此潰瘍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第三,與注射藥物劑量有關,以作者的經驗每8mg的平陽霉素溶于3.5m的1%利多卡因中,靜脈畸形按1ml\cm(cm為病變直徑)注射,血管瘤按0.6mlom注射比較安全否則可能引起潰瘍。潰瘍形成后,般給子抗生素口服、局部應用擦劑,10~15d可愈合。 3.2平陽霉素過敏少見,卻是最嚴重的副反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平陽霉素過敏反應發生相當迅速,本組有2例過敏性休克,其中1例發生在注射后5min,另1例發生在注射過程中,患者很快出現呼吸急促,血壓下降,脈搏細數,全身乏力,四肢濕冷,便意強烈。經立即給予輸液輸氧、抗過過敏升血壓等措施,患者得以康復。為預防平陽霉素過敏,一般提倡首次用藥劑量減半,,或同時應用地塞米松。值得注意的是,平陽霉素過敏并非都發生在第一次注射時,3例過敏者有2例發生于第3次注射時,1例發生于第5次注射時,3例過敏者在前幾次注射后均無任何不良反應。平陽霉素過敏發生迅猛,來勢兇險,值得高度警惕。 3.3平陽霉素在抗癌治療中,肺纖維化是比較常見的副反應,但在臨床用于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治療中,未見有肺纖維化的病例報告。一般認為平陽霉素在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時,用藥總量較少,用藥間隔時間較長,發生肺纖維化的機率相對較低。本組資料中有2例口腔面頸部大面積復雜靜脈畸形的患兒,其中1例病變波及一側頰、下領牙齦、舌、口底及下頜下區,另1例病變范圍波及一側頰、下頜下、腮腺區及頸部。年齡分別為9歲和12歲,均采用平陽霉素、魚肝油酸鈉及Nd:YGA激光綜合治療,注射平陽霉素次數分別為8次和11次,間隔時間最短14天,最長3個月,注射療程均長達2年,每次注射劑量4~6mg,平陽霉素注射總量分別為42mg和50mg,由此可見肺纖維化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的年齡和用藥總量有關,而與用藥間隔時間關系不大。因此臨床治療中應注意控制用藥總量,尤其是兒童患者,應嚴密監測肺部情況,同時每次用藥劑量不宜過大。 3.4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后引起的張口輕度受限均發生于成年患者,2例病變位于頰部,1例病變位于咬肌區;病變范圍5cmx4cmx3cm~6cmx6cmx4cm大??;局部注射平陽霉素分別為4~5次,平陽霉素總量分別為36mg~45mg,療程分別為8~12個月;注射間隔時間2周~3個月。這3例患者相對于大面積病變患者用藥總量并不是很大,但其局部用藥量大,用藥后病變區組織出現纖維組織增生間,局部變硬,呈瘢痕樣改變,出現相應功能障礙,致使張口受限。局部組織凹陷的1例病變位于左側面頰、眶下及下瞼,注射后下瞼及眶下區組織凹陷。其原因與張口受限相似。 4:結論 平陽霉素在治療血管瘤、血管畸形過程中以及治療后,可能有10%左右的病人發生一些副反應,其中大多為暫時性副反應,通過相應處理或不作處理可以恢復;有1.5%左右的病人發生不可逆性副反應,如肺纖維化、張口受限、局部組織凹陷,其發生原因與全身或局部注射平陽霉素總量過大有關,而與注射的間隔時間關系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