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治療時機:在治療過程中所有患兒都會哭鬧。我們發現年齡越小的患兒開始啼哭時出現屏氣的幾率越大,因此,對于1歲以下患兒在注射前先固定好患兒的體位,待患兒發出第一聲啼哭后才開始注射藥物,這樣可以與藥物過敏反應引起的口唇發紺、呼吸暫停相鑒別,也可以避免患兒因屏氣時間較長造成缺氧,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2.6 注射藥物后及時進食:對于嬰幼兒,治療前30~60min停止哺乳,防止胃內容物返流引起嗆咳及誤吸,安排房間待注射藥物后給患兒母親哺乳或提供溫開水給家屬沖調牛奶,注射后及時進食能使患兒立即停止哭鬧并保持安靜,防止患兒因哭鬧而使血管瘤局部充血,壓力升高,引起注射針眼出血和藥物外滲。 2.7治療后觀察:平陽霉素注射后患兒留院觀察30min,觀察內容包括生命體征,意識,患兒是否安靜,情緒穩定,瘤體局部情況,囑家屬30min后沒有不良反應才能離開醫院。有報導平陽霉素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6]。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出現2例注射平陽霉素后患兒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經平躺及口服糖水后癥狀緩解。1例注射平陽霉素過程中患兒口唇發紺,哭鬧停止,馬上停止藥物注射并予人工呼吸,吸痰后患兒意識恢復,生命體征平穩,無異常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