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聯合應用治療皮膚血管瘤的效果以及對患兒機體發育的影響。方法應用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局部封閉治療11例先天性皮膚血管瘤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1例患兒中有1例在治療中皮膚發生潰爛,經反復換藥治愈,留有瘢痕。11例瘤體消失,10例皮膚基本正常。11例中無1例復發,患兒機體發育正常。 結論 應用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局部封閉治療,方法簡單,療效滿意,對患兒機體發育無明顯影響。 近年來血管瘤的發病率有所提高,雖然臨床治療方法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現將我院近10年來,在門診應用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治療先天性皮膚血管瘤11例進行探討。 臨床資料 1995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體表血管瘤患兒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齡最大3歲,最小2月,平均年齡9月。瘤體最大3cm×4cm,最小0.5cm×0.8cm。治療方法:根據瘤體大小,平陽霉素1~4mg+地塞米松1~2mg,用注射用水或0.25%利多卡因稀釋至5ml左右局部放射狀封閉性注入瘤體。勿注入血管內。然后根據瘤體變化,間隔15~20天可重復注射,一般2~3次治愈。 并發癥:注射后11例患兒均出現厭食,4例出現嘔吐,1~2天后消失。1例第二次注射后局部發生潰爛,經換藥,半年后創面愈合。11例全部隨訪,最長隨訪8年,最短1年,平均6年。注射部位留有瘢痕者2例,有色素沉著者2例,色素脫失1例,無復發病例。隨訪中觀察患兒發育情況,未發現異常。 討論 血管瘤(Hemangioma)多屬良性,先天性居大多數,黃澄如、趙佩云統計3491例小兒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中,有血管瘤975例(占27.9%)。血管瘤約有3/4病例在出生時就存在,其余也多在嬰兒期出現,女性約兩倍于男性,大多數單發,多發者約占1/5[1]。此腫瘤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以頭面部、頸部為多,其次見于軀干,很少發生在內臟。 血管瘤由胚胎時期殘留的血管細胞生長而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血管發育畸形或血管增生而非真性腫瘤。具有快速生長的特點,特別是在生后第一年。但多數并不呈無限制生長,很少發生惡變[2],盡管血管瘤是良性,但它能破壞周圍組織。有些血管瘤呈浸潤性生長,從而造成兒童美容缺陷。另外,也可導致功能障礙。在少許情況下,血管瘤又有惡性進程特點,可出現諸多的并發癥,如:潰爛、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患兒生命。 血管瘤的診斷一般并不困難,但治療問題至今未完全解決,尤其是海綿狀血管瘤,動脈血管瘤至今仍是醫學上一大難題。盡管絕大多數血管瘤的診斷并不困難,但大多數患者就診時間比較晚,而恰恰是開始治療時間對預后有決定性意義。約2/3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發現,所以正確的診治時間應從新生兒期開始。作者體會,應用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治療先天性皮膚血管瘤越早越好,具有用藥少,不良反應輕,療程短的特點。 平陽霉素是由平陽鏈霉菌(StiepiomycesPingyangensisn,SP)產生的博萊霉素類抗腫瘤抗生素,能抑制癌細胞DNA的合成和切斷DNA鏈,影響癌細胞代謝功能,促進癌細胞變性、壞死。平陽霉素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無明顯影響[3]。與地塞米松聯合應用,二者有協同作用,可以減少平陽霉素的劑量,從而減少毒副作用。 平陽霉素與地塞米松聯合應用封閉治療皮膚血管瘤,必須根據患者年齡、瘤體的大小,慎重選擇劑量,瘤體較小(≤5cm),首次劑量平陽霉素、地塞米松一般不要超過4mg,可用利多卡因或注射用水稀釋。再次注射可減量,每次間隔時間15天左右,一般2~3次均可治愈。若潰爛,堅持清潔換藥,瘤體逐漸脫落,新生皮膚覆蓋后痊愈。 |